第108次叫他的名字,他还是盯着旋转的风扇,没回头;递给他水杯时,他只会拽着我的手往嘴边送,说不出一个‘喝’字。” 中心家长李女士至今记得,儿子3岁那年,她无数次在深夜抹泪,“我一遍遍问自己,他是不是永远不会跟我说话了?”

在合肥,有无数个“李女士”正经历着相似的煎熬。孤独症孩子的“沉默”,成了横在家长心头的一道坎 —— 他们怕孩子被贴上“哑巴”的标签,怕孩子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更怕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在焦虑与自责中反复挣扎。
孩子的“沉默”,从不是“不愿说”。很多人会问,“你没教过吗?他是不是故意不说?”从事孤独症康复工作12年的张老师,最懂家长的委屈,“其实孤独症孩子的沉默,核心从不是不会说,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说。”
这些孩子的社交动机天生薄弱,他们更关注玩具、光影等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却不懂“说话能得到回应”“能表达需求”;有的孩子能仿说“苹果”“汽车”,却无法把词语和“我要吃苹果”“我想玩汽车”的需求绑定;还有的孩子因感官敏感,嘈杂的环境会让他们封闭表达意愿,高压的“逼说”只会让他们更抗拒。“我曾经逼着孩子说‘妈妈’,不说就不让他玩积木,结果他哭得撕心裂肺,之后更不敢开口了。”家长坦言,后来才明白,“孩子的沉默不是拒绝沟通,只是他们的世界里,还没找到说话的意义。”

每个“星宝”,都在悄悄努力靠近。在中心的的融合教室里,5岁的乐乐正拿着积木,对着老师小声说:“搭… 高…” 这是他干预2个月来,第一次主动表达需求。旁边的妈妈红了眼眶:“以前他只会拉着我的手往积木堆跑,现在终于愿意用话告诉我了。”
这样的微小进步,背后是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坚持。引导孤独症孩子说话,从不是“教单词”那么简单:“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他玩积木就说‘搭积木’,他吃饼干就说‘吃饼干’,用重复、简单的语言建立关联;孩子哪怕只发出一个音节,也要立刻回应‘对呀,你说得真好’,让他知道‘说话有用’。”
如今,领航健康产业从 “一对一”认知训练到社区融合活动,一直为孩子搭建起多元的干预场景。让中心孩子共同进行手工制作、去户外探索自然。孩子举着共同完成的手工画小声说 “好看”,也有孩子看到同伴追蝴蝶时,忍不住跟着念叨。
就在这些轻松的互动里,“星宝”们常常会冒出发自内心的表达,这些都是他们向世界发出的信号!

家长们,请别独自扛着。很多不敢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也不知道该找谁求助。我们想告诉所有家长,孩子的沉默只是暂时的,不要自责,不要放弃。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有表达的潜力,只要找对方法、找对支持,他们终会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就像张老师说的:“他不是不会说,只是把话藏在了心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等,慢慢引导,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愿意听他说。”而这份等待与坚持,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