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父母说,他们的孤独症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并且无法控制地大笑。这些行为和正常小朋友有很大的不同。
科学家认为,谱系孩子更有可能发出这种与“场景脱节的笑”。就是是其神经发育特点、感知觉加工模式、情绪调节机制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的外在表现。一般有这几种情况:迷失在思绪中、情绪表达滞后、被误解的信息、精疲力竭。

不过不用担心,不自主的笑并不是勉强的笑,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笑声。——他们的情绪本身是真实的(确实感到愉悦、满足),只是情绪的触发源(细微感官刺激、内在记忆、重复行为)和表达的场景匹配度与普通儿童不同。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孤独症的神经发育特质,而非孩子故意捣乱或不懂礼貌。
根据临床分析,更多人喜欢孤独症小朋友的笑声。这是因为他们的笑是真诚纯洁的,不带有嘲笑含义。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认为患有ASD的儿童有可能鼓励别人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的笑不影响吃饭、睡觉、学习,也不伤害自己或他人(比如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笑,不尖叫、不哭闹),强行制止反而可能打破他们的情绪平衡 —— 此时的笑是他们“独特的情绪表达”,尊重这种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接纳”,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别人难过哭泣时,孩子突然大笑,这种不合时宜的笑会让其他同伴误解,进而排斥与孩子互动,长期下来可能影响社交关系。此时并非要禁止孩子笑,而是需要通过场景模拟帮助孩子理解不同场景下的情绪表达规则。

简单来说,判断标准可以总结为 3 个问题:
孩子自己是否舒适?笑的时候是否平静、放松,没有伴随烦躁、哭闹?
是否影响基本生活?有没有因为笑而不吃、不睡、不参与必要的活动(如洗漱、就医)?
是否阻碍社交或学习?有没有因为不合时宜的笑,导致同伴排斥、无法参与集体活动?

最后想说,别用好坏定义孩子的行为,先尝试理解。孤独症儿童的很多行为(包括不自主笑),本质是他们 “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表达情绪”。家长不必急于给行为贴 “好” 或 “坏” 的标签,而是先观察“孩子在笑什么?”“笑的时候他是开心的吗?”—— 当你能看到为什么笑,就更能找到与孩子相处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