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的角落里,有个孩子独自玩着积木,对旁边小朋友 “一起玩呀” 的热情邀请毫无反应;在幼儿园里,一个孩子拿到同伴分享的糖果,只是默默接过,没有任何表情,更不会说 “谢谢”…… 这些看似 “不合群” 的举动,可能是孤独症儿童独特的社交表现。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表现是其核心特征之一,背后是发育差异导致的能力局限,而非 “故意不配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社交世界,了解那些 “与众不同” 的表现。
一、缺乏社交动机
小时候的他们可能不喜欢被抱,不像普通孩子会哭闹或兴奋地扑上来。长大后,他们很少主动发起互动,不会主动分享玩具,也很少喊 “爸爸妈妈”。
二、不懂 “规则”
他们不会 “轮流” 和 “分享”。搭积木时可能会抢走别人的积木,或者一直自己霸占着玩具,不让别人参与,也很少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
对话时,他们往往是 “单向输出”,不会 “回应” 或 “延续”。说话只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别人提问时,他们的回应可能很简单或不相关,也很少主动发起对话。
三、不会 “共情”
他们读不懂他人的 “非语言信号”。很少看别人的眼神,甚至会去摸对方的眼泪,这只是出于好奇,而非安慰。同时,难以表达和回应 “情感”。开心时只会拍手,不会笑出声;生气时只会哭闹,不会说 “我不高兴”。
四、刻板行为
拒绝 “变化”,每天放学必须走同一条路,否则就会哭闹;和人打招呼必须用固定句式,比如只说 “你好”,换成 “嗨” 就无反应。也难以适应社交突发情况,比如约定好一起玩积木,对方突然想玩滑梯,他们可能会抗拒、哭闹,因为 “计划被打破” 了。
这些表现并非孩子 “故意不配合”,而是他们的大脑在处理社交信息时存在困难。理解这些表现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包容地支持他们,而不是指责 “你怎么不说话”“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多一份耐心观察他们的喜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说 “你好”;多一点包容对待他们的 “固执”,在计划改变时提前给一个温柔的预告;多一些时间等待他们的回应,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次拍手。当我们用尊重差异的目光注视他们,用适配需求的方式靠近他们,这些被称作 “星星的孩子” 或许会慢慢拨开迷雾,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与这个世界撞出温暖的火花。
理解他们的 “不同”,才能真正看见他们的 “相同”—— 同样渴望被看见、被接纳,同样拥有值得被珍视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