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早期信号的识别对干预效果至关重要。以下 10 个预警信号及表现需家长重点关注。
一、蝴蝶手
表现为双手在胸前或身体两侧快速、无规律挥动,类似蝴蝶扇动翅膀,手指常伸直或微张。这是无意识的自我刺激行为,重复性强、持续时间长,外界干预难停止,区别于正常孩子短暂的手部玩耍。
二、垫脚走路
行走时习惯性以脚尖着地,脚跟极少触地。与正常孩子学步期短暂垫脚不同,孤独症儿童的垫脚具有持续性,无论室内外、快慢走均保持该姿势。此行为可能与身体感觉异常有关,还可能影响平衡导致易摔倒。
三、重复性撞头
用头部反复撞击墙面、地板等硬物,力度不一,重者可能造成头部损伤。多在情绪波动(烦躁、焦虑等)时出现,是有意识的重复性行为,用于释放情绪或获取感官刺激,需家长及时防护。
四、公众场合尖叫
尖叫无明显前奏,声音尖锐,持续时间不定。并非因疼痛或需求未满足,多是对环境刺激(声音、人群等)的反应,也可能无外界刺激突然发生。与正常哭闹不同,其尖叫难通过安抚平息,常需带离现场缓解。
五、来回倒饮料
反复将饮料在容器间倒来倒去,不在意是否洒出,也非为饮用。核心是关注液体流动的视觉效果,以此获得感官满足,会占用大量时间,对其他事物兴趣低,拿走饮料后可能寻找其他液体重复行为。
六、有攻击行为
表现为打、咬、推人或破坏物品,突发且无预兆。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社交能力不足或在感到被侵犯、焦虑时的表达方式。攻击对象不固定,且难以理解行为后果,批评教育效果差。
七、对声音、指令缺少回应
对呼唤声、指令常无动于衷,如家长呼喊时毫无反应。并非听力问题(听力检查正常),而是难以将声音与意义关联,或因专注自身世界忽略外界信息,区别于正常孩子的及时回应。
八、回避目光接触
交流时极少与对方眼神对视,他人尝试对视时会转头或看别处,偶尔对视也极为短暂。这是对社交互动的回避,因目光接触会让他们感到不适或压力,与正常孩子自然的眼神交流不同。
九、缺少语言交流
语言发展明显滞后,部分 2-3 岁仍不会说话,会说话者词汇量也极少,无法表达需求。极少主动交流,不会提问或分享,对他人话语回应有限,是孤独症核心症状之一。
十、喜欢特定衣服材质
对衣服材质要求严苛,只穿特定材质(如纯棉),抗拒其他材质。穿不喜欢的材质会激烈抗拒(哭闹、脱衣等),因感官敏感对某些触感不适。这种偏好稳定难改,不受季节影响。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行为特点,中心老师设计了一些合适的小游戏能在互动中引导他们改善感知、沟通和社交能力。可以在暑期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稳步提升!
一、针对 “蝴蝶手”:触觉感知传球
准备不同材质的球(如软布球、橡胶球、绒毛球),家长与孩子面对面坐好,轻轻将球滚向孩子。引导孩子用手掌接球而非指尖触碰,接球后再滚回家长手中。这个过程能让孩子通过触觉感受不同材质,同时有意识地控制手部动作,减少无意识挥动。初期可握着孩子的手辅助完成,逐渐让其自主操作。
二、针对 “垫脚走路”:足跟踩画游戏
在地面贴彩色贴纸,家长示范用足跟准确踩住贴纸,边踩边说 “脚跟找红色啦”。鼓励孩子模仿,每踩中一个贴纸就给予掌声奖励。游戏利用视觉引导孩子主动让足跟着地,通过趣味互动改善行走姿势。可逐渐增加贴纸距离,引导孩子在移动中保持足跟触地。
三、针对 “重复性撞头”:枕头堡垒互动
用柔软枕头搭建 “小堡垒”,家长和孩子轮流用额头轻轻触碰枕头(而非硬物),边碰边说 “小脑袋碰棉花啦”。这个游戏既满足孩子对头部接触的感官需求,又用安全方式替代撞头行为。过程中保持微笑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温和的感官刺激比撞击更舒适。
四、针对 “公众场合尖叫”:声音密码游戏
在家中约定简单 “声音密码”,比如用 “叮叮” 声表示 “想出去”,用 “呼呼” 声表示 “不舒服”。家长先示范用特定声音表达需求,再引导孩子模仿。游戏帮助孩子建立 “用可控声音表达” 的意识,减少无意义尖叫。初期在安静环境练习,熟练后逐步在轻微嘈杂场景应用。
五、针对 “来回倒饮料”:彩色水搬运赛
准备带刻度的透明杯子和滴管,装入稀释的食用色素水。让孩子用滴管将水从一个杯子转移到另一个杯子,家长可设定 “搬运 5 滴红色水” 的简单目标。游戏保留 “液体转移” 的感官体验,同时加入目标感和计数认知,减少无目的倾倒。完成后可奖励孩子观察颜色混合的小实验。
六、针对 “有攻击行为”:软积木合作搭建
选择泡沫积木,家长和孩子分工搭建 “小房子”—— 家长递积木,孩子摆放。若孩子出现推搡动作,立即停下并示范 “轻轻放” 的动作。游戏创造合作场景,让孩子理解 “友好互动能完成目标”。过程中多夸 “你递积木给妈妈,真好”,强化正向行为。
七、针对 “对声音、指令缺少回应”:声音寻宝游戏
藏起孩子喜欢的玩具,家长发出特定声音(如摇铃铛)引导方向,边摇边说 “玩具在铃铛响的地方哦”。当孩子看向声音来源时,立即指认玩具位置。游戏通过兴趣物吸引孩子关注声音和语言指令,每次回应都给予拥抱奖励,逐步建立 “声音有意义” 的认知。
八、针对 “回避目光接触”:镜子表情游戏
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中间放一面小镜子。家长做简单表情(如微笑、眨眼),引导孩子看镜子里的表情,再慢慢过渡到看家长的脸。每成功对视 1 秒就鼓掌,逐渐延长时间。用镜子作为过渡工具,减少直接对视的压力,让孩子在观察中习惯与他人目光接触。
九、针对 “缺少语言交流”:物品命名接龙
拿出孩子熟悉的物品(如杯子、球),家长拿起杯子说 “杯杯”,再递给孩子,等待其模仿发音。若孩子无回应,可碰一碰他的嘴唇辅助发声。游戏从单字开始,结合实物建立 “语言与物品” 的关联,每次发声无论清晰与否都给予肯定,激发表达欲。
十、针对 “喜欢特定衣服材质”:材质分类小侦探
收集孩子喜欢的纯棉布、毛绒布,搭配少量其他材质布料,放在盒子里。家长说 “找和你睡衣一样的布”,引导孩子通过触摸分类。游戏接纳孩子对特定材质的偏好,同时自然接触其他材质。过程中描述 “这个和你的衣服一样软,那个有点滑哦”,减少对新材质的抗拒。
这些游戏的核心是 “替代与引导”—— 既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又用温和方式引导他们尝试新的互动模式。游戏时需遵循 “短时间、多重复” 原则,每次 10-15 分钟,根据孩子反应调整难度。若孩子表现出兴趣,可固定每天玩 1-2 个,在轻松氛围中促进能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3 | 栏目:新闻公告 | 点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