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的时候,看到中心老师在和家长聊孩子最近的上课情况。
家长说:孩子一回到家就把学校学的忘干净了...
其实,是你把自己放在了错误的位置!
和很多父母一样,这位家长觉得居家泛化是让孩子 “完成训练任务”,其实这是错的!要知道,你不是“家庭训练师”,而是“场景引导者”!居家泛化的核心应该是 “让技能服务于生活”,通过技能提升家庭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幸福感。
什么是居家泛化?
“居家泛化” 是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尤其是针对儿童发展、特殊教育或心理行为调整)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核心是指将在特定环境(如机构、学校、康复中心)中习得的技能、行为或习惯,迁移并应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中的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居家泛化?
很多技能(如沟通、自理、社交、情绪管理等)的学习常始于结构化环境(比如康复师会在训练室教孩子 “自己穿鞋子”),但只有能在自然场景(如家里、出门时)自主运用,才算真正掌握。
举个例子:自闭症儿童在机构里学会了用 “举手” 的方式表达提问需求,当他回到家中,面对父母时也能自然地举起手,以此传递自己的想法(比如 “想要喝水”“想玩积木”),这便意味着 “举手提问” 这一技能完成了成功的居家泛化。
居家泛化的基本原则
一、从 “结构化” 到 “自然化” 过渡
初期可模仿机构的训练流程(如用同样的教具、步骤),再逐步融入家庭日常(比如从 “在训练垫上穿鞋” 变为 “在门口穿鞋准备出门”)。
例:教孩子 “分类玩具”,先在固定时间、固定区域练习,再过渡到 “玩完后自己把积木放回玩具箱”。
二、利用家庭场景的 “真实动机”
结合孩子的日常需求设计练习,这要是最有用的一个泛化方式。
例:若孩子喜欢喝牛奶,可教他 “自己打开冰箱拿牛奶”(替代在机构用模拟道具练习 “开门”)。
三、统一 “反馈方式”
机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反馈(如鼓励、指令)需保持一致,避免孩子因规则混乱而难以泛化。
例:机构中孩子主动收拾玩具会被夸 “你真棒”,在家中家长也应同样回应,而非默认 “应该做”。
四、循序渐进,允许 “小失误”
家庭环境干扰更多(如突然有人敲门、电视声音),孩子可能出现技能退化,需耐心引导,而非否定之前的进步。
例:孩子在机构能独立吃饭,在家因分心洒了饭菜,可先提醒 “用勺子慢慢舀”,而非直接喂饭。
常见场景与泛化方法
一、自理能力
用模型练习 “刷牙步骤”,每天自己刷牙,把牙刷放在孩子看得见的洗手台,用图片贴出步骤(挤牙膏→刷牙→漱口)。
二、沟通能力
练习 “说‘我要喝水’”,口渴时主动对家长说需求,故意把水杯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引导他开口求助。
三、情绪管理
用绘本学习 “生气时深呼吸”,在家生气时主动平复情绪,家长示范:自己生气时说 “我需要深呼吸”,并递给孩子一个 “情绪安抚玩具”。
说到底,居家泛化从来不是一场 “任务考核”,而是让孩子在熟悉的家庭场景里,解决问题。比如说,自己穿好鞋子能快点出门玩,主动说 “我要喝水” 能马上解渴,生气时深呼吸能让心情变好。
作为家长,你不必追求 “完美复刻机构训练”,只需带着耐心观察孩子的需求,用他在意的真实动机做引导,陪着他从 “偶尔做到” 到 “自然做到”。当技能不再是 “训练时的表演”,而成为孩子应对生活的 “顺手工具”,这份自主与自信,才是居家泛化最珍贵的成果。
不妨从今天的一个小场景开始,比如让他自己打开喜欢的零食袋。 让技能在生活里生根,在日常里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