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7 个带娃误区,正在把孩子推得更远!

这 7 个带娃误区,正在把孩子推得更远!

家里有星宝的一天,你是不是这样开始的:早晨随便对付几口,挤着地铁去做干预;等着孩子在上课,自己在机构大厅苦苦等待;晚上终于躺在床上,孩子又开始大喊大叫......

这些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可能对孩子一点用都没有。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每天从睁眼开始,这样带孩子,才算真的有用!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7个与谱系孩子相处可能会出现的误区,用真实案例告诉你:有些行为,可能让孩子更严重!

一、不要强迫社交互动

5 岁的孤独症孩子乐乐(化名)在家庭聚会时,被妈妈拉着向长辈鞠躬打招呼。他躲闪着低头玩手指,妈妈强行扳正他的肩膀要求眼神接触,结果小宇突然尖叫着推倒椅子,躲到桌子底下 —— 对他而言,陌生的肢体接触和社交压力如同 “被侵入安全区”,强迫互动直接引发了防御性崩溃。

孤独症孩子可能存在社交障碍,对主动沟通、眼神接触或肢体接触(如拥抱、握手)感到不适。强迫社交可能引发焦虑、逃避或情绪崩溃。  

-建议:可以用“玩具中介法”,让小宇拿着喜欢的恐龙模型递给长辈,自然过渡到非强迫性互动。

二、不要否定自我刺激

7 岁的小雨(化名)每天放学都会在客厅原地旋转 20 分钟,奶奶担心 “不正常” 而多次呵斥 “别转了,再转就头晕了”。结果乐乐开始偷偷躲在衣柜里旋转,甚至在课堂上突然起身转圈 — 自我刺激被压抑后,他的焦虑感通过更隐蔽的方式爆发。

孤独症孩子常通过重复动作(如摇晃身体、旋转、玩手指)、重复语言或专注特定物品来调节情绪或应对感官刺激,这是他们的“自我安抚机制”。

图片点击放大

- 不要做:指责“不要晃了”“别玩手”,可能加剧他们的不安。  

正确做法:用 “替代活动” 转移,给乐乐一个可旋转的陀螺,告诉他 “旋转玩具也能让你舒服”,逐渐将刻板行为转化为可接受的兴趣。

不要忽视感官敏感

4 岁的轩轩(化名)对吹风机的噪音和热风极度敏感,妈妈某次赶时间强行用吹风机给她吹头发,孩子浑身发抖、尖叫着抓伤自己的手臂 —— 这种感官刺激对她而言如同 “身体被攻击”,后续半个月拒绝进入卫生间。

孤独症孩子可能对声音、光线、触觉、气味等感官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比如说害怕吹风机声音、拒绝穿某种材质的衣服、对强光躲闪。  

-不要做:强行让孩子接触敏感刺激(如在嘈杂环境中逗留、强迫穿不适衣物)。  

正确做法:先让彤彤远远观察吹风机工作,用棉花糖奖励她靠近 10 厘米;一周后尝试用冷风档轻吹手背,配合儿歌分散注意力,最终逐步消除恐惧。

四、不要随意改变规律

6 岁的豆豆(化名)每天乘坐固定路线的校车上学,某天因修路校车绕行,他在车上看到陌生的街景后突然崩溃,固定环境的改变对他而言如同 “世界秩序崩塌”,后续一周拒绝再坐任何交通工具。

孤独症孩子依赖固定的生活流程和环境秩序,变化可能引发恐慌或抗拒(如换教室、临时调整作息)。  

-不要做:突然改变活动安排(如“今天不去幼儿园,先去外婆家”),或移动他们习惯的物品位置(如玩具摆放顺序)。  

正确做法:提前用告知路线变化:画上车、修路标志、替代路线的简笔画,并用积木模拟校车 “绕路” 过程,让轩轩提前心理建设。

五、不要使用抽象语言

妈妈对收拾玩具磨蹭的小欣(化名)说:“快点整理好,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 安安愣在原地,继续把积木往嘴里塞 ——“小大人” 的抽象概念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他只接收到 “积木” 和 “动作” 的碎片化信息。

孤独症孩子常难以理解非字面意思的表达(如比喻、反话、隐含需求):  

- 不要做:“你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生气了”(孩子可能只关注“吃饭”,忽略“生气”的隐含情绪);“把玩具收拾一下,像个小大人一样”(“小大人”概念抽象)。

 正确做法:妈妈改用视觉指令:举着 “积木归位” 的图片,同时指着收纳箱说:“把红色积木放进这个箱子,像这样 ——” 边说边做示范,安安很快模仿完成。

六、不要急于纠正

8 岁的彤彤(化名)痴迷观察天花板风扇,爸爸觉得 “浪费时间” 多次关掉电源,导致哲哲哭闹着用头撞墙。后来干预师发现:哲哲通过风扇旋转速度变化理解 “快与慢”,这是他独特的认知方式。

-不要做:批评“别一直看风扇了”“火车有什么好看的”,或强行转移注意力。  

正确做法:家长用风扇作为教具:“看,风扇慢下来了,像乌龟爬;快起来了,像小兔子跑。” 引导他将兴趣与知识关联,主动学习等词汇。

不要缺乏耐心

爸爸教 3 岁的苗苗(化名) 苹果,连续重复 5 次后苗苗仍无回应,爸爸烦躁地拍了下桌子,结果苗苗一整天都拒绝开口。实际上,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可能比普通孩子慢 3-5 倍,即时回应并非 听懂与否的唯一标准。

-不要做:催促快点说”“你怎么又忘了,或因反复教学无果而表现出烦躁。 

正确做法:尝试 延迟等待提问后默数 10 秒,同时用手指轻轻点苹果图片。苗苗清晰说出 苹果,妈妈立刻递上苹果并拥抱:你说对了!这是你的苹果!

/

孤独症孩子的 异常行为往往是大脑感知世界的特殊表达 —— 强迫社交是忽视他们的社交阈值,否定刻板行为是破坏他们的情绪调节系统,忽视感官敏感是对他们的 身体警报视而不见。正如一位孤独症家长所说:当我把他的抗拒理解为求助信号,才发现每个不要背后,都是重建信任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5-07-08 | 栏目:康训知识 | 点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