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好,为什么回到家就不听指令了呢?其实和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想一下,耐心和孩子沟通了吗?了解孩子上课状态吗?能明确自己的指令吗?
很多家长问我,这明明在学校表现得好好的,怎么回到家就不行呢?急死我了!别急!你可以从下面的原因对比出来,为什么孩子表现会变差?
一、环境变了
-机构:环境相对规律和结构化。浅显一点去说,就是有固定的时间和明确规则,可以较好地去适应。
-家庭:相对比较松散,缺乏明显的规则和结构,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焦躁,容易闹脾气。
二、接触的人不一样
-机构:孩子在机构中更加熟悉环境和老师,社交互动比较单一,清楚知道如何应对指令。
-家庭:回家后面对家人,家人之间的互动更加复杂,孩子可能应对不来,就表现不好。
三、行为分配
-机构:孩子更专注于任务,注意力比较集中。
-家庭:家里干扰较多,孩子容易分心,会忽视家长的指令。
四、要求不同
-机构:老师在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孩子努力努力能做到。
-家庭:家长可能对孩子期待值很高,希望孩子听话、要懂事,孩子达不到就容易烦躁,表现自然就差。
五、习惯不同
-机构:孩子在机构养成了遵守指令的习惯。
-家庭:可能比较缺少类似的行为培养,导致孩子不习惯听从指令。
六、强化方式
-机构:老师会用奖励等方式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未来获得奖励,会更愿意包吃良好的表现。
-家庭:家长的奖励可能没有你们及时或者方式单一,孩子缺乏了维持好行为的动力,不良行为就容易出现。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之后,对于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行为差异,你知道原因了吗?要减少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行为差异,可以从一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规则
你要做到的就是!和老师及时沟通,在家里建立类似的规则。比如固定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和玩耍时间,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引。
二、及时给予奖励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夸自己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良好行为并给予强化。在家里可以用拥抱、小零食等作为奖励。而且要保持一致性,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哪儿,好行为都会得到肯定。
三、兴趣活动
在家里也为孩子安排丰富多样且有计划的活动,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兴趣活动。比如绘画、拼图等,让孩子和在学校一样,有合适的行为和活动可以参与。
四、关注情绪需求
家长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耐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和家人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理解与支持,减少因情绪变化而引起的行为差异。
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无论是以什么角色,都要耐心引导,细心呵护他们。别因为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没有学校好,就觉得沮丧或者自责。这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状况,并不是你们做的不够好。你们已经做的很棒了,孩子在你们的关爱下,正在一点点进步和成长。请继续保持这份爱与坚持,相信孩子在你们的陪伴下,会越来越好,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