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入学?
据不完全统计,只有不到10%的孤独症孩子能上小学。孤独症孩子入学普校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很多家庭一辈子也体会不到的辛苦。学校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个小型社会,他们要脱离大人的监管,独自去处理一些事情,家长必须保证孩子对基本的常识和事物具备认知识别能力。
那么,孩子究竟达到什么水平可以上小学?家长又需要做哪些准备?
需要具备的能力
静坐能力
普通小学里的学生需要按要求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听讲。遵守课堂秩序,不乱跑,保持安静、没有老师的允许不能随便说话。下列行为表现没有或者少:比如多动、摇晃椅子发出各种声响、影响他人的刻板行为、上课离开座位、打人、大声喊叫等等。
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障碍是孤独症孩子的一个典型问题,这会成为孩子们上学的一大阻碍。延长孩子们注意保持时间,让孩子学会控制注意力在主课老师的授课内容上,大部分时间可以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走。上课的注意力跟理解力和兴趣有关,理解力不足的孩子往往听不懂上课的内容,所以就不能产生兴趣。
遵守规则能力
孤独症孩子需要做到能够遵守各个课程的基本规则和课程潜在规则。比如,分辨上课下课铃声、上课保持安静、起立、升旗、做操、考试等。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提前理解学校生活的各种结构化规则和行为准则。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建议家长提前操练,理解能力不足的,可以在陪读的辅助下进行。
听指令和语言能力
无论是上下课铃声,还是起立、坐下、排队、举手回答问题、排队,孤独症孩子都需要能够听得懂指令并按照指令的要求去做,听从老师的集体指令。具备日常沟通的能力,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能回应老师的指令,最重要的是,说话要能让老师和同学听得清楚。
环境参照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其他环境,孤独症孩子都需要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需要调整个人行为。很多孩子在嘈杂和复杂的环境会感官过载,因此集体环境的感知度明显下降,从而注意力和参与度也明显不足。比如:跟随朗读、跟随翻书、跟随课堂练习、做操排队等。
安全意识
能够安全上下楼梯、安全使用各种学习用品、遇到突发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保护隐私、放学后不随便跟其他人离开等。
自理能力
能够独立喝水、课间去洗手间、洗手、穿脱衣服、处理自己和相关环境的卫生、准备本节课的课本,自己收拾书本文具,可以保管自己的物品,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带书包。这个只要自己会上厕所,其他都还挺好,可以让同学辅助一下或者老师提醒一下。
学习技能
能够认识并会写自己的名字、能够独立写作、抄写作业题目或参加活动。学能训练可以采用正常孩子的教材,从听默、抄写、思维、视觉广度等多方面的训练。
情绪控制
很多孤独症孩子都存在情绪问题,频繁的孩子容易让班上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压力。如果有陪读,可以在出现情绪问题时立即将孩子带出教室,减少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没有陪读,应该让班主任老师知道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如何处理和及时安抚,避免孩子情绪升级。
社交能力
能够交换、轮流、等待,能够配合同学完成任务,能够关注并模仿同伴。以幼儿游戏和故事为载体,训练孩子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与人接触的正确方式、正确的沟通方式、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表达感谢、反对以及尊重、帮助、理解他人)。
家长可以做的事
与校方沟通
坦诚表示需求与帮助,明确家长配合的态度。
与老师沟通
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当有问题出现时,老师有心理准备;与副班及任课老师保持沟通,多方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与其他家长沟通
相互帮助,和班里好说话、包容度高的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可以观察孩子可能与同班同学中的哪个孩子关系不错,主动接触这个孩子的家长,搞好关系,为孩子创造友善的融合环境。
与孩子沟通
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新环境的心理建设,建立自信,鼓励孩子讲诉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准备自我介绍
提前给孩子准备一段自我介绍,在多场景中让孩子多说,多适应向他人展示自我。
写在结尾
特殊儿童康复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旅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难题;家长需要放平心态、注重孩子的心理, 对孩子有可能会遇见的问题做一个预判,准备一些应对对策,个性化问题通过科学的方式解决,把重点应放在孩子的常规、融入,跟孩子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24-09-04 | 栏目:康训知识 | 点击: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