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行为都不好吗?

刻板行为都不好吗?
  你家孩子有过这些表现吗:
 
  不断摆弄手指;
 
  不断打自己的脑袋;
 
  不断摇晃身体;
 
  不断重复同一句话;
 
  不断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
 
  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
 
  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线,更换路径就不行;
 
  只在家里上厕所,外面的厕所坚决不去;
 
  进屋必须脱鞋子,无论去哪里都要脱;
 
  游戏规则只允许3个人参加,增加一个人就不行;
 
  只听得懂把蜡笔给妈妈,把蜡笔给叔叔就听不懂……


 
  更糟糕的是,只要违背以上刻板行为的意愿,
 
  就会导致激烈的情绪问题!
 
  这些都是常见的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我们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的一种不自觉、不受控的行为,也是自闭症孩子的核心症状之一。
 
  刻板行为一定就是不好吗?如何干预才有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的表现及科学干预。
 
  什么是自闭症刻板行为?
 
  行为刻板是自闭症孩子的核心症状之一,大部分自闭症患儿都有刻板行为问题。他们不喜欢涉及灵活的、创造性思考的活动,难以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或者对他人不感兴趣,因此他们安心于重复的活动,这些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觉。
 
  从定义上看,“刻板行为”指的是:“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而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它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大类:
 
  一、刻板行为,是指明显地毫无目的的运动或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
 
  二、强迫行为,是指依据某种规则或以往做事的方式重复或实施的行为,例如,以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某些物品、门窗必须始终保持开着或关着、不断检查门窗、抽屉、数数等;
 
  三、自伤行为,是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重复某些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头部、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以及其他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四、仪式化行为,是指以相同的方式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仪式化行为更多地是和日常生活、自我照料有关,例如,衣食住行以及如厕的习惯、坚持食用某种固定的食物、睡前坚持做某种固定的事情以及坚持穿固定款式材料的衣服等;
 
  五、同一性行为,是指拒绝变化,坚持事情保持不变的行为,例如,坚持要求某些物品处于相同的位置、被别人打断活动会感到不安、坚持坐在相同的位置、坚持某些特定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等;
 
  六、狭窄兴趣,是指关注点、兴趣点以及活动范围狭窄或受限制,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强烈地依恋某种物品、迷恋能动的物品,比如钟表的指针或风扇灯、喜欢物品的局部而非整体,比如喜欢玩弄玩具车的车轮,而不是喜欢玩具车。
 
  刻板行为都不好吗?
 
  有“重复性行为”的孩子,不一定是自闭症孩子。首先,我们要区分正常行为和刻板行为。
 
  正常行为:起因于好奇心和爱好的,有意识、有目的同时重复性强的行为都不属于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它没有目的性,但呈现出比较“精确”的节奏规律。而且表现出机械感,仪式感,孩子在适应了这种无意义的节奏后如果刻板行为突然中断,有些孩子会大哭大叫,非常不适应。
 
  有研究表明,在2-4岁这段期间,正常发育儿童也会出现重复性行为。只是随着年龄增加,正常发育儿童的重复性行为降低甚至消失。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这是不一定的!有些孩子刻板行为的频率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甚至会增加。
 
  这就是需要训练的地方,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能力水平、智力水平、认知方式等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通过训练和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力的提高,有些刻板行为会得到比较有效的缓解或者完全消失。
 
  什么样的刻板行为需要干预?
 
  不见得所有的重复刻板行为是不好的,除了关注行为本身外,家长同样应该关注的是,这个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
 
  举个例子:
 
  一个小朋友在洗澡的过程中,非常执着地坚持先洗身体,再洗头,每天如此。如果单纯看行为的频率和固定性,这是一个发生频率高且程序固定的行为。
 
  那么,请问这是一个刻板行为吗?
 
  答案:是。
 
  这个行为需要干预吗?
 
  答案:不需要!
 
  因为第一,这个行为发生在一个私密空间里;
 
  其次,这个行为并不会对他本人或者他人产生影响,并不需要干预。
 
  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需要对一个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的原则有两点:
 
  1、是否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2、是否违反社会公共礼仪,扰乱公共秩序
 
  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首先,我们要给家长打一个预防针:要彻底消除孩子的刻板行为是非常困难的。
 
  干预刻板行为前一定要确定这项行为是否是目前最急需干预的行为?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技能需要掌握?例如自理技能,语言技能等等。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确实亟需干预,我们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做:
 
  1、如果孩子现在年龄还比较小,我们可以时不时地打破孩子的刻板程序,特别是在孩子对某一活动表现出固定行为的最初期。在这个时期,他的刻板行为会更容易被纠正,并且更不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例如有的孩子每次上下楼都要坐固定的三部电梯里中间的那一部电梯,我们可以有时带着孩子乘坐中间的电梯,有时带着孩子乘坐旁边的电梯。
 
  当我们带孩子乘坐旁边的电梯时,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坐中间电梯时无法得到的强化物。例如可以播放孩子喜欢的音乐,看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给孩子吃喜欢的零食,让孩子感受到“不坐中间的电梯,我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强化”。这样孩子便会慢慢接受其他的方式和选择,从而减少刻板行为。
 
  2、当孩子的刻板行为已经发生,我们可以采用打断+重新引导的方式。例如孩子很喜欢甩手,我们可以通过肢体的辅助来中断孩子的甩手行为,紧接着给予孩子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的指令,例如拍拍手,握握手、小手放腿上,这样就可以把孩子无意义的刻板行为自然地转换为适宜的行为。
 
  3、对于寻求身体感官刺激的刻板行为,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刻板行为究竟是要寻求哪一种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接下来我们要寻找一种合适的、并且能够获得相同的感官刺激的玩具或活动作为替代,从而让孩子学会使用合适的方法来获得感官刺激。
 
  例如孩子总喜欢从地上捡不能吃的东西,这样的刻板行为满足的应该是孩子口腔中的感官需求。那么家长可以思考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合适的食物可以给到孩子同样的感官需求。例如跳跳糖、细小的饼干屑、干脆面等可能都是好的选择。
 
  4、丰富孩子的兴趣广度。孩子会长时间沉浸在刻板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满足中,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于其他刺激不感兴趣或者不敏感,所以扩大孩子的兴趣广度就尤为重要了。这是从根本缓解孩子刻板行为的方法,但同时也是最需要时间去沉淀的方法。因为扩大孩子的兴趣广度,需要孩子的认知、社交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例如,如果孩子有较好的游戏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功能性游戏,甚至象征性游戏,他就能从游戏中获得乐趣。当游戏带给他的欢愉感大大高于自己重复玩手指给自己带来的欢愉感时,孩子玩手指的刻板行为自然会减少。
 
  再例如,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他能够和他人互动,并从和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愉悦。那么孩子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刻板行为会减少了。因此,我们期待孩子能够从自然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更丰富的刺激,并被这些刺激所强化,那么他的刻板行为自然会降低。
 
  结语
 
  刻板行为不是洪水猛兽,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刻板行为,就像有的人喜欢摸头发、抖腿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们不要担心孩子有了刻板行为和别人不一样,而是把它当作孩子的一项小特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它。
发布时间:2021-12-10 | 栏目:康训知识 | 点击:593